初识吉州窑-历史.txt 3.4 KB

123
  1. 吉州窑人文底蕴深厚。随庐陵设郡建置,宋代永和设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至吉州窑鼎盛时期(南宋乾道年间),也已有900年历史。至少自唐代以来,永和镇文化就非常发达,产生了一大批在中国历史上有巨大影响力的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的祖籍在永和,与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一同被列进《元祐党籍碑》的进士欧阳中立是永和人,著名教育家欧阳守道是永和人,庐陵“节义之邦”美誉的源头来自永和人欧阳珣,南宋“四朝重臣”、文学家、印刷专家周必大是永和人,著名诗人欧阳鈇是永和人,元代“一代文宗”欧阳玄祖籍永和。据统计,永和先后考取进士者37人。此外,状元、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与永和也有不解之缘:其祖籍在永和,其恩师欧阳守道为永和人,其妻子欧阳夫人(岳父欧阳汉老,字朴庵)是永和人。永和镇的繁荣还先后吸引了赵藩、黄庭坚、苏轼、杨万里、胡铨、贯云石等文学巨匠前来游历。正如后世所形容的那样,“一经苏内翰品题,千万世不可泯灭”、“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永和悠久璀璨的文化底蕴,为吉州窑产品的审美取向、艺术品位提供了充分的文化给养和创作灵感。
  2. 吉州窑宗教文化盛行。从空间维度上看,两宋时期,全国各地佛道盛行,庐陵大地亦然,佛雨浸淫,道风劲拂。据统计,江西地区寺院912所,吉州124所,居江西第一,而庐陵县又达41所,居江西各县第二。在宫观方面,江西宫观约340所,道冠约2400人,约占全国总数的12%,位居前列。吉州道观50所,居江西州军第二;庐陵县道观12所,居江西各县第四。
  3. 作为庐陵文化的荟萃地,永和本地更是佛道之风劲吹。据《东昌志》记载,区区两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永和,当时就拥有宝寿寺、智度寺、慧灯寺、古佛寺、本觉寺、守约寺、慧通庵、辅顺庙、内匡仙祠、清都观等寺观十余座。其中本觉寺,始建于隋。寺前有佛塔名“本觉寺塔”,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八面九级。塔前有一个标志性窑岭,名“本觉寺窑”。稍后的公元902年,永和又建了一座寺,名慧灯寺。辅顺庙、匡仙祠都是纪念当地成仙者,历史久远,在当地很具影响。清都观,千年古观,至今犹存,信众无数,还吸引了黄庭坚、苏东坡等文化巨匠前来。永和寺观之盛,还可实物印证。清都观曾存有一口巨大铁钟,上有铭文:“至元二年太岁丙子十月吉日本山道士刘禹贤题”、“大元国江西道吉安路庐陵县永和清都观化一方禅越……铸造洪钟一口计一千余斤”。这说明到元代初年时,永和镇经济尚未衰落,也就推论吉州窑仍在烧造。而永和对面的青原山净居寺更是一座名扬四海的佛教圣地。除了寺观,当时百姓几乎家家都供奉菩萨神仙。而宗教需要大量陶瓷,如佛像、神龛、香炉、茶盏、执壶、供奉品、压墓碗、随葬品,不但寺院里需要,而且每个家庭都需要。宗教为吉州窑陶瓷业的提高提供了文化营养,禅的需要让吉州窑生产出了木叶天目盏,而禅也让吉州窑的装饰风格趋于朴素简单却又蕴含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