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txt 21 KB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818283
  1.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是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地方传统手工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2. 吉州窑始烧于唐末,发展于五代、北宋,盛行于南宋,元末逐渐衰落。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主要有制瓷工艺、烧造工艺。吉州窑陶瓷制品是在这两大工艺细分的制轮机、选瓷土、炼泥腐泥、拉坯成型、造窑型、窑具烧柱等工序烧制而成。
  3. 2014年11月11日,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历史渊源
  5. 吉州窑景区位于赣江中游西岸的吉安县永和镇。
  6. 《东昌图流镜记》载:永和“至五代时,民聚其地耕且陶焉。周显德初,谓之高塘乡临江里磁窑团,有团军将事”。北宋杂著《青原杂记》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于仙佛,盛于乾道间,余见有元祐、崇宁者”。《青原山志·永和》载:“宋时开窑,取鸡岗龙度腻土作器”,宋时修葺龙度寺,“永和窑所资也”。
  7. 根据以上史书记载和考古情况表明:彭家窑和塔下窑创烧于唐代中晚期,五代终烧;永和窑五代创烧,元末终烧;吴家窑北宋创烧,元代终烧;临江窑五代创烧,明代末年终烧,整个窑系有1200余年的烧造历史。
  8. 唐代——吉州窑的创烧时期
  9. 吉州窑的瓷业,据现有资料,是从唐代创始的。对此经过陶瓷家的考察研究,得出这一论断。如1937年英国人仆兰柯司东就曾到吉州窑址做过调查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就曾派人至吉州窑作过调查,及采集标本,编写《最德镇陶瓷史稿》内容反映吉州窑绝不止创烧于宋代。1956年蒋玄伯亦曾至吉州窑址作过考察,尔后在《吉州窑》一书中,他不仅将唐代吉州窑产品称之为“早期青瓷”,还把吉州窑唐瓷的标准碎片印入图录。继后经过多方多番调查考证,唐代吉州窑烧造的瓷器色相单一,品种不多,瓷质略粗但从窑址上已见有多处饶瓷点这一事实,说明它的瓷业在当时已是初具规模了。
  10. 五代、北宋——吉州窑的发展时期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永和镇发现了《东昌志》抄本,提供了五代烧瓷的新史料。《东昌志》 一书,为元末钟彦彰始编,明初曾子鲁继成刊行。据该书记载,都确切地提供了吉州窑在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烧造瓷器的史实,并知当年这里已有“磁窑小湖团”“磁窑团”之称。
  12. 北宋时期,吉州窑瓷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宋代人周必正撰《辅顺庙记》中说:“皇朝景德中,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密焰竟日夜。”《东昌志序》云:”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实西南之一都会也。“等史书记载表明,当时吉州窑所烧的茶盏,已是为人们所珍视的名产了。以此,则北宋是吉州窑上承唐、五代,下启南宋大发展时期的过渡阶段,不仅它的产品在当时已广为流行,而且它的烧瓷水平以及装饰技艺也已是进入完全成熟的境况了。
  13. 南宋——吉州窑的繁荣时期
  14. 吉州窑的烧瓷历史,至南宋进入了它的繁荣兴盛的黄金时代。曾任吉州司户的单障在其绍兴元年所撰的《清都观记》中写道:“(永和)镇距城十有余里,濒江带山,聚为井落,凿山火土,埏埴为器,贸易于四方,瓦砾尘埃,所在如是。”这说明南宋初年的吉州密瓷业,已是一派兴旺发达的繁荣景象。
  15. 南宋吉州窑瓷在装饰艺术上的成就,尤为人们所熟知。它的艺术特色是质朴自然,以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强烈的生活气息见长。吉州窑瓷在装饰艺术上大胆革新,采用多种彩色的装饰技法,这在瓷器烧造史上是划时代的创造。
  16. 元代——吉州窑的衰落时期
  17. 元代吉州窑的瓷业状况,以往并不清楚。经1980年的试掘,虽出土了少许龙泉色釉、青白釉和黑釉元瓷碎片,器形多为高足杯以及一些碗、碟之属,但都不是元代早期的遗物。因此,元代早期的吉州窑似是一度突然停烧了。
  18. 根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学者研究,无论民间传说还是地方志记录,都表明元代吉州窑的衰落,当是元兵入江西进行残酷镇压所致。当然,这里所论证的并非是整个元代的情况,而仅只是元代初年的情况。因此,尽管吉州窑在元代仍有瓷器的烧造,但其状况与昔日繁荣的南宋时期是无法比拟的了。
  19. 至到改革开放之初,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失传近700年,从那以后中国成立相关的部门,把失传的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逐渐发掘出来,并传承下去。
  20. 工艺特征
  21. 工艺描述
  22. 吉州窑是一座以生产日用陶瓷为主的民窑,产量大,成本低。它用当地的材质,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制瓷工艺,铸就了吉州窑陶瓷“胎质粗松,含砂量高”,“似陶非陶”,“重釉不重胎”的个性特征。烧造的主要器物有盏、碗、罐、杯、碟、盘、钵、盆、瓶、壶、玩具等;釉色有青釉、青白瓷、乳白釉、褐釉、黑釉、彩绘、绿釉、仿龙泉、青花等;胎质有素白、粉白、黄白、豇红、青灰炻质等色,其黄白胎白中泛黄,含砂量高,“似陶非陶”最为典型。
  23. 吉州窑陶瓷的装饰工艺有印花、剔花、刻花、剪纸贴花、点彩、洒釉、捏塑等,纹饰精美生动,装饰技艺精湛,地域风格和民间艺术特色浓厚。它成功运用民间剪纸工艺为制瓷装饰,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并且充分利用窑变技术,研制创烧了个性独特的釉下白地彩绘和色彩缤纷、璀灿夺目的黑釉地木叶纹、虎斑纹、玳瑁斑、鹧鸪斑、剪纸贴花等黑釉窑变瓷。
  24. 特征种类
  25. 三大种类
  26. 木叶天目:吉州窑生产的黑釉瓷在宋元时期具有盛名,其中具特色的是木叶天目。它是将天然的树叶浸泡后,只剩下脉络,然后沾上浅色面釉附在瓷器胎体上,经过高温烧制后,叶形脉络清晰可辨。盛上水,借着光线的折射,会看到树叶漂浮起来,并随着水而上下晃动。
  27. 剪纸贴花:它将民间十分流行的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起来,是吉州窑陶器产品具特色的装饰工艺。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把剪好了的图案贴在胎体上,涂上一层黑釉,揭掉剪纸,留下图案,送进窑中高温烧制成功;另外一种复杂点,要先在胎体上施加一层黑釉,然后将剪纸图案贴在底釉上,再在没有图案的部分施加第二次淡色釉,揭掉图案进行烧制。由于两种釉的色调不同,烧成后相互衬托,图案显得丰厚生动。剪纸贴花的题材广泛,常见的有梅花、龙凤,另外还有鸳鸯、蝴蝶、兰、竹、菊等。
  28. 窑变釉纹:在茶道盛行的宋代,吉州窑的黑釉窑变茶具,受当时文人学士和达官贵人的喜爱。它是吉州窑的工匠们运用高超的技艺,让釉中的铁质元素在烧制过程中流到釉层表面,结出灿烂的结晶,形成了兔毫纹、玳瑁纹、鹧鸪斑、虎皮斑等各种形状。其中鹧鸪斑是釉中铁质元素形成较大面积的羽毛状斑纹,像是鹧鸪鸟脖子上的羽毛,是吉州窑独创的产品。
  29. 细分种类
  30. 青瓷类:吉州窑初创时期的产品,此类产品多为青灰色和青黑色炻质胎,胎骨厚重,饼底。釉色有青褐,青黄等,半截釉,有泪痕。器型有碗、罐、壶、砚等。
  31. 乳白釉类:两宋时期的主要产品之一。胎质灰白,含砂质,施含青的透明薄釉,釉不及底,有些碗内有涩圈。早期的仿定窑产品多见缠枝花卉、双鱼、凤凰,牡丹等印花纹饰,中、晚期多在碗内底题“吉”、“记”标识,器型有碗、盘、钵、杯、盏、碟、瓶、罐等。
  32. 黑釉类:黑釉即天目釉,是深色釉的统称,以氧化铁为主要着色剂,分为素黑、茶色、褐色等多种釉色,为吉州窑典型代表产品之一。釉色多有窑变,色泽和谐质朴,装饰纹样千姿百态。工艺有剪纸贴花、油滴、洒釉、刻花、剔花等。纹样有木叶、奔鹿、虎斑纹、玳瑁纹、鳝皮黄、兔毫、双凤、火焰宝珠纹、梅、荷、牡丹、卷草纹等。器型有碗、盏、钵、碟、瓶、壶、罐、炉、杯等,各种器类又衍出多种型制。
  33. 釉下白地彩绘类:始于南宋,元代有较大发展。坯胎制成后,用铁质彩料直接在胎体上绘画,然后施一层淡薄透明釉,烧成后彩绘呈酱褐或红褐色。器型有瓶、炉、盆、罐、枕、壶、盒、盂等,主要纹饰有波涛、回纹、折枝梅、双鱼、蛱蝶、奔鹿、锦地、莲瓣、蕉叶纹等,且多用“开光”手法突出主题纹饰。
  34. 绿釉类:盛产于宋元时期,胎质较粗松,以无名草、棕桐汁、氧化铜为着色剂,属低温釉,瓷化程度低。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器型有枕、盆、碗、盏、瓶、炉等,亦有筒瓦、吻等建筑装饰瓷。
  35. 仿龙泉类:吉州临江窑产品。盛行于元、明时期,造型别致,釉汁凝厚、足底多上釉,露红色涩圈。纹饰有缠枝花草、团菊、双鱼、莲瓣、瓜棱纹等,器型有碗、盘、高足豆、罐、壶等。
  36. 青花瓷类:吉州临江窑产品。盛产于明代,可与景德镇民窑青花瓷相媲美。纹饰有山水、人物、花鸟、鱼虫、松竹梅、博古、婴戏、梵文等。器型有碗、盘、碟、杯、瓶、罐、壶等。
  37. 捏塑类:舒翁、舒娇父女制作的瓷塑最负盛名。产品分为玩具、陈设件、建筑构件等。玩具有彩球、象棋、人物、动物等,陈设件有佛像、罗汉、八仙、人物俑、动物俑等。此外,鏊鱼吻、龙头翘角等建筑构件、皈依瓶、灶台等明器上的仕女、朱雀、百灵等造型也多用捏塑手法。
  38. 工艺流程
  39.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工艺流程如下:
  40. 一、制瓷工艺流程
  41. (1)制轮机(陶车):掘土坑三尺许,于坑底置机座、轴帽竖直木于轴帽内,近地面处用小木圆盘套住直木,固定在坑壁的定位桩上,使直木可以稳定旋转。直木顶端固定一个木圆盘,盘正中再固定一个檀木刻成的盔头,陶车即已制成。用短棍拨动圆盘,盔头随盘转动,以旋转轻巧、平稳为佳。
  42. (2)选瓷土:瓷土以高岭土为佳,因盛产于婺源东乡高岭村而得名。吉州窑的瓷土为就地开采,青原山鸡冈岭是宋时永和窑瓷土的主要产地。色呈灰白或灰黄,分为“粳米土”、“糯米土”两种,前者质硬,后者质粘。取土方法为:剔除地表杂土,引牛边犁边践踏,使其松碎;或入碓臼捣碎、滚糟碾碎后再行淘洗。
  43. (3)淘洗瓷土:淘洗瓷土由粗淘、精淘、干塘三部分组成,其工序是将臼捣碾碎后的瓷土倒入粗淘塘,引水搅拌进行粗选,略加沉淀后,撇去浮于水面的杂质,留下沉积于底的渣滓,将中层泥浆状的粗料引入精淘塘,再引水搅拌进行精选,沉淀后,将上层精料引入干糖,待泥半干(称“生料”)后取出备用。
  44. (4)练泥腐泥:将“生料”取出,置于石板或铺砖地面翻扑,使其匀和为“半熟”瓷泥;将“半熟”的瓷泥沉入用砖砌成的池中发酵、缩水,称为陈腐。陈腐以后的瓷土称“熟料”或简称“料”,直接用于造坯。
  45. (5)拉坯成型:方圆不规整的瓶、炉、烛台等器多用压模法。即先铸成上下两截或左右两开的器物范模,填泥入范,经拍打、挤压、晾干、脱范成坯。
  46. (6)晾坯修坯:坯胎形成后,排放在长条木板上,摆上晾坯架,让其自然风干,称为晾坯。坯胎晾至露白,即行修坯。修坯时,将坯胎套在特制的模具上,向拉坯的相反方向转动陶车,用利刀旋削胎面,使胎面光滑,线条流畅。制精品时,还用大毛笔沾稀泥浆涮胎面,使胎面更为光洁。
  47. (7)画坯汶水:坯胎修成后,交画匠依次画坯,熟练者日画千件,画面如一。也有将坯胎套在花模上,稍加拍打挤压;花样印于胎上,称压花或印花。黑釉地木叶纹、竹、梅、鹿、吉祥语等剪纸图案用于瓷器装饰,则是吉州窑系的一大创举。凡画完一器,画匠须用嘴往坯胎均匀喷少许清水,使画与胎相洽,称为“汶水”。
  48. (8)釉料兑擂:少数釉料烧成后还原色,绝大数都在焙烧过程中变化,俗称“窑变”,须反复试验方能成功。釉料多用泥料、植物灰或矿物质按比例兑用。泥料选定后淘洗滤渣,留泥浆备兑;植物如松毛、桃丝竹、蕨兰根等焙烧成灰,研碎备兑;矿物质则焙烧后碾成沫备兑,兑料后,入擂钵乳料。其方法为:将擂钵置矮凳上,盖上盖板,盖板中间留孔入杵擂研或添料,待釉料溶合无渣,倾入釉缸备用。
  49. (9)醮釉、吹釉、添釉:施釉方法主要有醮釉、吹釉和添釉三种。为了提高工效,防止釉沾粘,一般产品以醮釉为多,形成半截釉或釉不及底现象。方法为:握住器足,先荡器内,后醮器外。琢器之方角、长、棱器物,古时用毛笔拓釉,釉失均匀,后俱用吹釉法。其方法为:取长7寸,口经约1寸的竹筒,一头用细纱布包裹,醮釉嘴吹,至釉满止。洒釉也是在浸釉的器物上,再添洒另一种颜色釉,以求釉色变化效果。
  50. (10)旋坯挖足:拉坯时,器足留有二三寸长的泥柄,供画坯吹釉时握手。上述工序完成后,须切除泥柄,方法为,设挖足旋车,车形与拉坯陶车相似,叭盔头改为木桩,桩的粗细视器之大小而定,桩顶浑圆并用丝棉包裹,将坯扣合桩上,拨转旋车用利刀旋削。
  51. (11)成坯入窑:成坯入窑,先入匣钵,以防烟火薰坯。钵以粗泥专造,另窑烧成。装钵时每器下垫一窑钱,底空处用沙填空。大器一匣装一个,小器十余个叠装入钵。入窑则按前火烈,中火足,后火微的特点,视釉之软硬、器之大小适位安放。
  52. (12)烧坯开窑:瓷器好坏,窑火掌握十分关键。视窑内器物不同,分为烧一日,烧三日,清晨开窑。工匠须用数层布包裹脸面手足,蘸冷水入窑搬取,以防烫伤。出窑后,迅速取出钵内瓷器,趁热装入新坯,利用钵内余热烘烤新坯,以免冷钵冷坯入窑,窑火骤热烧裂新坯。
  53. (13)瓷器装运:瓷器出窑后,按上、中、下、脚货四等分类码放,脚货一般就地卖出,上、中、下三等分别用纸、草、篾篓包装,按市场要求,水路装船、旱路装车运往各地。
  54. 二、烧造工艺流程
  55. (1)造窑型:吉州窑系发现的窑型,有龙窑和马蹄窑两种。龙窑因其窑身呈长方形,坡形砌筑,烧造时似一条火龙而得名,吉州窑大多数窑址属龙窑。龙窑的烧造方法是根据热气的自然上升原理,利用窑身的坡度调节火焰流速,使窑内温度逐级上升,达到烧制要求,因而龙窑往往依山而建,如彭家窑。永和的龙窑则是建在废弃匣钵、瓷片和沙土垫底的堆积坡地上。由于龙窑身长,窑身两侧隔6至8米设投柴门一个,以求窑火均匀。瓷器烧得好坏,绝技在于窑工掌握火候,而火候的掌握,主要是凭人的眼力和经验。
  56. 马蹄窑因其平面结构呈马蹄形而名,又因其立面似馒头状,俗称馒头窑。其窑型在北方窑中多见,吉州窑系仅在临江窑遗址发现3座。此窑的特点是火膛呈扇面形,火膛与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券顶空间,窑后壁的正中和两侧共设三个烟道,烟道呈扇形。点火后,烟气从烟道直接排出,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受阻后再转向窑底,流经坯体,使坯体烧成。
  57. (2)窑具、烧柱:承放坯件的支烧垫具。器身腰部微束,呈喇叭状,中空,分为高、中、低三种。
  58. 垫泥:用坯泥制成的隔高物,不规则。叠烧时,在两件器物之间随手衬3至6块坯泥,以防止器物间的釉沾粘。此法往往使器身留有垫痕,不仅影响器物美观,且垫泥容易与器物相粘,造成废品。吉州窑早期青、白瓷使用此法。
  59. 垫圈:又称窑钱。圈状,中空,厚薄不一,坯泥制成,入火烧制成形后备用。装烧时,将垫圈置于器物间,以防止器物相互沾粘。此法虽使器内底尚留有涩圈,但改变了器身留下不规则垫痕和垫泥与器物沾粘现象,使器物更美,也大大减少了废品。
  60. 匣钵:陈放坯体,阻隔烟薰的烧造器具。有漏斗状和圈状等类形。漏斗状匣钵适用于单件器物正烧法,烧造的器物精美,成品率高,但产量低,北宋时期的圈状匣钵呈圆筒形,内壁呈竖排锯齿状,器物一件反扣在锯齿上,一个匣钵装器多达10件左右,此法工效高,但器物口沿留有芒口,不堪用,只好包镶器口以付使用。
  61. 传承保护
  62. 传承价值
  63. 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风格多样,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其制作工艺精湛,特色鲜明,是吉州窑瓷器的代表。黑釉瓷中木叶天目、剪纸贴花、窑变釉纹等产品更是器走天下、誉满世界,日、韩、美、英及东南亚各国多列为国家级文物收藏。
  64. 传承状况
  65.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传承的目的是文化保持,同时它亦有为当代生活服务的要求,创新因此而具有必然性。但是创新是有限度的创新,是在传承与保持基础上的创新。吉州窑传统手工艺生产性方式的保护的确面临着市场竞争力的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保护,需要在现实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66. 传承人物
  67. 刘三品,男,1939年9月出生,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人,研究馆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68. 刘晓玉,女,1974年出生,江西南昌人,博士,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江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第五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69. 保护措施
  70. 1980年10月至1981年12月,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对吉州窑之“永和窑”进行了考古发掘。1981年6月,国家轻工业部向江西省发文,要求尽快恢复研究吉州窑器。
  71. 1982年,吉安县在吉州窑遗址所在地的永和镇相继成立了“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和“吉安县吉州陶瓷厂”。同年,中国古陶瓷研究和中国古外销瓷研究会1982年会学术讨论会在吉安县召开。并先后发表一系列关于吉州窑的论文。
  72. 1984年3月,轻工部科学研究院委托轻工部陶研所与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对吉州窑陶瓷制作工艺进行深入研究,成功复烧木叶纹黑釉瓷(即“木叶天目”瓷)。
  73. 2012年起,吉安县建设吉州窑景区。整个景区面积2.8平方公里,以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庐陵文化、陶瓷文化、宗教文化和古镇文化为宗旨,以创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庐陵文化集中展示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为目标,建成集文化、旅游、休闲、考古和科研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景区。
  74. 2017年6月,传承人刘晓玉编著的《吉州窑》由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从工艺、造型、美学、科学的视角,对吉州窑的生产工艺、文化艺术、中国海外贸易做出历史性的描述和理论总结,是对吉州窑陶瓷文化研究,也是对中国陶瓷文化新角度的探索和研究。同年12月,吉州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州窑考古遗址公园存晚唐至宋元时期的窑包共24座,集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展示教育、旅游休闲于一体。
  75. 2019年,国家艺术基金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吉州窑陶瓷艺术创新人才培养》正式启动,旨在落实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国、文化强省战略和弘扬吉州窑陶瓷文化,培养陶瓷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和中国陶瓷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对促进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76.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吉安市吉州窑瓷烧制技艺研究院评估合格。
  77. 社会影响
  78. 重要展览
  79. 2018年5月,吉州窑木叶纹杯在深圳市会展中心举行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展出,吸引了众多参展商。
  80. 2019年5月,“吉州窑文物精品展”巡展在云浮市博物馆拉开帷幕,该展览将持续到2019年8月5日,此次展览挑选出包括黑釉、窑变、斑彩、剪纸贴花、木叶贴花、釉下彩绘、其他颜色釉、瓷塑、标本等八类106件品类多样。
  81. 荣誉表彰
  82. 2014年,吉安市吉州窑展品“兔豪盏”在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获得首届景德镇仿制历代名窑陶瓷精品大赛金奖。
  83. 2019年8月,吉州窑陶瓷亮相于2019中国国际精品陶瓷展,该次参展参赛的吉州窑作品获特等奖1个、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